“摘牌”时刻!杭州银行150亿转债转股背后的资本变局

频道:热点快讯 日期: 浏览:5

“摘牌”时刻!杭州银行150亿转债转股背后的资本变局

当最后一张可转债在7月4日停止转股,一场浙江金融改革的压力测试迎来终章。

“摘牌”时刻!杭州银行150亿转债转股背后的资本变局

7月4日15:00,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屏上,“杭银转债”(110079)的代码永久暗去。就在前一晚,杭州银行发布最后一次赎回提示公告,宣告这只存续四年的可转债完成历史使命——截至6月30日,累计转股比例已达99.39%,未转股余额仅剩0.61%。

这场涉及150亿元规模的资本转换,成为观察浙江金融改革韧性的鲜活样本。

“摘牌”时刻!杭州银行150亿转债转股背后的资本变局

99.39%转股率,一场市场信心的压力测试

“杭银转债”的退场始于一场股价的强势突破。2025年4月29日至5月26日,杭州银行股票连续15个交易日收盘价突破转股价(11.35元/股)的130%,即14.76元/股,触发有条件赎回条款。这一信号被市场迅速捕捉,短短两个月内,新增转股76.41亿元,对应6.73亿股。

高转股率的背后是精密的制度设计。根据赎回规则,未转股债券将以100.4932元/张的价格被强制赎回,而最后交易日收盘价高达152.372元/张。面对34%的潜在价差损失,投资者用脚投票——99.39%的转股率创下浙江上市银行可转债转股新纪录,折射出资本对区域银行股的信心。

“摘牌”时刻!杭州银行150亿转债转股背后的资本变局

股东权益重构,从债券持有人到股东的跃迁

转股潮正在重塑杭州银行的股东版图。随着13.11亿股新增股份注入,无限售流通股从65.68亿股跃升至72.41亿股,总股本同步扩张。这一变化带来两大连锁反应:

其一,国有股东稀释。杭州市财开投资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从18.68%降至17.27%,杭州城建投资集团从6.59%降至5.98%;其二,民资权重调整。红狮控股集团作为浙江水泥龙头,持股比例由10.66%降至9.67%。

更深层的变革在资本充足率层面展开。150亿元可转债全额转股后,将全部计入核心一级资本。据券商测算,此举可提升资本充足率1.2-1.5个百分点,为绿色金融债投放和中小企业信贷扩张打开空间。

风险警示背后的治理突围

在转股盛宴背后,杭州银行展现的风险管控同样值得关注。自5月26日董事会通过赎回议案后,银行连续发布16次提示公告,反复警示价差风险。这种近乎“碎碎念”的提醒,直指可转债投资中最易被忽视的认知盲区:

“投资者所持债券若未及时转股,仅能以100.4932元/张被强制赎回,较市价折价34%”——7月3日最后一次公告中,这句话被加粗标红。

公告细节更体现精细化治理:针对个人投资者,明确税后实际到手100.3946元/张(扣除20%利息税);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则标注免税政策。这种“分众式”信披,恰是浙江金融改革从粗放走向精细的注脚。

从钱塘江到黄浦江:一场持续四年的资本进阶

回望“杭银转债”的四年历程,实则是浙江金融深化改革的缩影。

2021年发行阶段:募资150亿元补充核心资本,支撑“十四五”期间科技金融布局;

2023年股东重构:澳洲联邦银行退出,杭州市属国企接盘,夯实本地化战略;

2025年转股收官:99.39%转股率验证市场认可,资本充足率跃居上市城商行前列。

这一路径与浙江经济转型同频共振。转股资金重点投向的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绿色能源领域,恰是浙江民营经济的三大新引擎。

//////////

当资本潮水退去时,在钱塘江与黄浦江的交汇处,这场“摘牌”不是终点,而是新航程的起点——当杭州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跃上新平台,更多的金融创新试验已在浙江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债券会消失,但资本对浙江经济的信任,正在转化为更坚实的股东名册。

— 编者按 —

信息爆炸的时代,公告如海。

我们为你打捞价值,让AI成为你的资本“瞭望哨”。

浙商发展研究院、《浙商》杂志联袂推出全新栏目「AI读浙股」——每日由AI深度扫描浙江700余家上市公司的公告洪流,以“鹰眼抓重点、秒级筛价值”的能力,萃取最具新闻性、预警性与机会性的硬核信息。以上是第十四篇:“摘牌”时刻!杭州银行150亿转债转股背后的资本变局。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