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7 日,进口食品龙头品渥食品发布 2024 年年报,交出一份 “冰火两重天” 的成绩单:全年营收 8.76 亿元,同比下降 21.98%,延续了自 2022 年以来的下滑趋势;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698.84 万元,较 2023 年的 7337.08 万元巨亏实现扭亏为盈。这家以 “德亚牛奶”“瓦伦丁啤酒” 等进口品牌著称的企业,在消费降级与渠道变革的双重压力下,正经历着创立 28 年来最严峻的转型考验。
核心品牌集体失速:德亚、瓦伦丁营收双下滑
作为中国进口食品的早期拓荒者,品渥食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海外优质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其旗下 “德亚” 品牌通过 “全球奶源 + 中国市场” 的轻资产模式,曾创下年销售额破 10 亿元的纪录,成为进口乳品的标杆。然而 2024 年,德亚乳品业务营收同比下滑近 25%,拖累公司整体营收缩水超两成。另一核心品牌 “瓦伦丁啤酒” 同样表现不佳,在精酿啤酒与国产高端啤酒的夹击下,营收降幅达2.96%。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亨利谷物”“品利橄榄油” 等品类增速放缓。
全渠道承压:线上线下同步萎缩背后的消费变迁
品渥食品的渠道结构长期依赖线上,2024 年线上收入占比 65.18%,但增速同比下滑 22.7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一数据折射出两大问题:
流量红利消退:随着抖音电商、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分流,传统电商平台(天猫、京东)流量成本上升,品渥食品作为 “货架电商” 时代的明星品牌,未能及时抓住兴趣电商的增长机遇。2024 年直播电商渠道收入仅占 12%,远低于行业头部快消品 30% 的平均水平。
线下收入占比 34.75%,同比下降 20.56%,商超系统(如沃尔玛、大润发)的萎缩尤为明显。疫情后消费者到店频率下降,叠加进口食品价格敏感度提升,终端陈列资源被国产高性价比品牌挤压。
消费端的变化更为深刻。尼尔森数据显示,2024 年进口乳制品均价同比上涨 8.3%,但销量下降 15.6%,价格与销量的 “剪刀差” 凸显消费降级趋势 —— 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国产替代品或性价比更高的区域品牌,如伊利金典、蒙牛特仑苏的市场份额合计提升 12 个百分点。
进口食品行业寒冬:从 “爆品时代” 到价值重构
品渥食品的困境是进口食品行业的缩影。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奶类食品进口额同比下降 9.7%,行业变迁背后有三大驱动因素:
国产替代崛起:随着伊利、蒙牛、青岛啤酒等本土品牌在品质与营销上的升级,进口食品的 “高端滤镜” 逐渐褪色。以牛奶为例,德亚常温奶与伊利金典的价格差从 2019 年的 30% 缩至 2024 年的 12%,性价比优势丧失。
供应链风险累积:疫情后国际物流成本上升,叠加汇率波动,使得进口采购成本增加,利润空间被压缩。
消费场景裂变:Z 世代消费者更青睐即饮渠道(如咖啡店、精酿酒吧)而非家庭囤货,德亚牛奶的核心消费场景 —— 早餐佐餐,正被短保鲜奶、植物蛋白饮料分流。
进口食品行业的洗牌已加速,品渥食品作为少数上市企业,具备资金与供应链优势,但其能否在 “高端化” 与 “性价比” 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能否穿越周期。正如其在年报中所言:“从‘进口优选’到‘全球共享’,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与中国消费者的连接方式。” 这或许是所有进口食品企业在新消费时代的必答题。(注:本文系AI工具辅助创作完成,不构成投资建议。)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