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A股失败后,溜溜果园于近期转战港股上市。作为青梅零食市场占有率超60%的行业龙头,其二次冲击资本市场既承载着品类冠军的价值重估期待,也暴露出传统食品企业转型升级的深层挑战。
核心业务的重构与隐忧
溜溜果园以“青梅+”战略构建起梅干零食、梅冻、西梅产品三大支柱,2024年分别贡献60.3%、25.4%、13.8%的营收。其中,梅冻产品表现尤为亮眼,以45.7%的市占率稳居天然果冻行业第一,三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33.5%,毛利率维持47.8%高位,成为驱动增长的“第二曲线”。
但传统梅干零食面临增长瓶颈,2024年单价从39.4元/kg降至35.2元/kg,毛利率从39.6%下滑至32.1%,产品老化风险显现。轻资产模式虽维持35%-40%的整体毛利率,但原料端依赖1396家经销商与百万亩种植基地,气候波动导致的成本上涨已拖累2024年毛利率3.6个百分点。
财务数据的双面镜像
2022-2024年营收从11.74亿元增至16.16亿元,净利润翻倍至1.48亿元的成绩背后,暗藏结构性风险。
三年累计9.02亿元销售费用中,4.28亿元投向营销广告,代言人时代少年团的品牌塑造代价高昂,与研发投入的持续缩减形成反差——2024年研发费用率仅1.2%,不足三只松鼠同类指标的一半。
存货规模从3.63亿元膨胀至5.24亿元,叠加3.12亿元短期借款,7805万元现金储备凸显流动性压力,募资用途中30%用于补充运营资金的安排印证了这一困境。
资本运作的战略转向
从2019年A股撤单到转战港股,折射出中型消费企业的资本困境。港股的国际化平台特性与溜溜果园“东南亚产能扩张+日韩市场开拓”的全球化战略形成共振,30%募资用于国际化的部署显示其突破区域市场的野心。
但红杉中国在陪跑9年后清仓退出,虽以10%年化收益套现过亿,创投机构的提前离场可能向市场传递谨慎信号。
杨帆家族通过多层架构控制87.77%股份的治理结构,虽保障决策效率,却与港交所推崇的现代企业治理存在张力,独立董事占比未达1/3的董事会构成可能成为审核焦点。
风险矩阵的多维展开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三年内从12.7%飙升至33.1%,最大客户依赖度达14.1%,渠道集中风险在休闲食品行业尤为致命。
环保合规性成为悬顶之剑,子公司历史上12次环保处罚记录,与港交所ESG审查新规形成冲突,2023年诏安工厂的废气超标事件暴露管理漏洞。
行业层面,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加速布局梅类产品,新锐品牌以“0添加”概念争夺Z世代消费者,市场竞争白热化倒逼溜溜果园必须在品类创新与供应链韧性间找到新平衡点。
战略突围的可能性空间
梅味调味料等新品的推出显示溜溜果园正从零食向家庭消费场景渗透,山姆定制产品“皇梅”的成功验证高端渠道突破可能。
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或成破局关键,100万亩种植基地的规模化优势尚未转化为定价权,气候智能型农业技术的应用可能降低原料波动风险。
但当前营销驱动模式与研发短板的矛盾亟待解决,2024年研发人员招聘计划与1894万元的实际投入形成鲜明对比,产品创新动能不足可能制约第二增长曲线的持续性。
溜溜果园的港股闯关既是青梅品类价值重估的契机,也是检验传统食品企业能否跨越“大单品依赖症”的分水岭。若能在健康化升级、供应链数字化、ESG治理等领域构建新护城河,或可打开从“中国梅王”向全球化健康食品集团的想象空间,但当下资本市场的审视焦点已从规模增长转向质量蜕变,这份“酸爽”故事的成色仍需经受更严苛的检验。
(注: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