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承销新规正式实施,入市空间进一步打开,银行理财参与权益市场的动作备受关注。
近日,上市公司外高桥披露股票定增的情况报告书。记者注意到,光大理财以其管理的权益类理财产品参与了该次发行认购,获配金额近2000万元,成为全市场首单银行理财资金直接参与投资上市公司的定增项目。
与此同时,承销新规实施之后IPO市场首单新股申购的网下询价结果也已出炉,与市场预期不同的是,此次网下询价中未见银行理财产品身影。
相关分析人士指出,银行理财公司参与新股申购仍需完成一些规定流程,真正参与到网下打新尚需一定时间。此外,虽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入局资本市场成为共识,但理财公司大规模参与权益市场仍面临一些桎梏。
银行理财参与股票定增首单已出炉
近日,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了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在披露的11家发行对象中,首次出现了银行理财公司的身影。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本次外高桥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数量2.25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为24.75亿元。其中,光大理财以其管理的权益类理财产品参与认购,获配股数181.49万股,获配金额近2000万元,在11家发行对象中位列第十。
银行理财资金直接参与投资上市公司定增项目的渠道近期才正式“开闸”。3月2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随后,沪深交易所修订发布相关首发承销细则、再融资承销细则,为银行理财产品直接参与上市公司定增扫清了政策障碍。
从修订内容来看,一方面,在参与新股申购方面,增加理财公司作为网下机构投资者,支持其管理的理财产品直接参与新股网下发行,并且将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纳入A类优先配售对象范围,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另一方面,在参与上市公司定增方面,规则明确理财公司、保险公司以其管理的2只以上产品认购的,均可视为一个发行对象,进一步优化了定增发行对象数量认定安排。
据公开信息,光大理财本次参与外高桥的股票定增,是全市场首单银行理财资金直接参与投资上市公司的定增项目。
光大理财相关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光大理财正逐步加大在资本市场领域的布局,近期已择机增配了包括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在内的指数化投资工具,并将加大对上市公司定增、可转债、可交债等工具品种的投资力度。
银行理财网下打新市场依旧“缺位”
与此同时,4月15日,承销新规实施之后,首单启动发行工作的黑龙江天有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网下初步配售结果也已出炉。
在承销新规前,网下打新投资者分为三类,其中A类为公募基金、社保基金;B类为企业年金、保险资金;C类包括私募、信托、银行理财等机构。在这个分类的基础上,A类投资者的配售额度最高,此前参与网下打新时,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作为B类投资者,银行理财产品则主要借助公募基金的通道间接参与。而承销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均已被纳入A类优先配售对象范围,支持其管理的理财产品直接参与新股网下发行。
同样作为A类投资者中的“新面孔”,从配售结果来看,本次A类投资者中有超70只保险资管产品获得了配售,其中泰康资产管理获配的产品数量最多,但银行理财产品的身影尚未出现。
光大理财相关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根据目前中国证券业协会对网下投资者的要求,银行理财公司需要在中国证券业协会注册为网下投资者,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等才可以参与网下打新,因此银行理财公司真正参与到网下打新尚需一定时间。
“光大理财正在注册网下投资者,并将积极探索布局打新策略产品,在满足要求后开始网下打新。”上述负责人表示。
同时,记者了解到,沪深两市网下打新对于项目的规模有一定要求。《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显示,对于参与网下询价和配售业务的网下投资者,以该项目初步询价开始前两个交易日为基准日,其在项目发行上市所在证券交易所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含基准日)的非限售股票和非限售存托凭证总市值的日均值应为6000万元(含)以上。
而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18日,银行理财市场存续的权益类理财产品合计有575只,规模合计为93.51亿元,单只权益类产品平均规模为1626.26万元,能满足沪深两市网下打新要求的产品数量可能并不多。
由于侧重固收类产品,当前银行理财公司涉足权益类投资的理财产品规模不高。《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末,权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06万亿元,占银行理财总规模比例为0.2%,较2023年末的0.08万亿元、0.30%分别下降了25%和0.1个百分点。
而发力权益投资能力建设,虽入市堵点正不断被打通,但受到客群偏好、投研能力等方面的影响,银行理财大规模参与权益市场尚需时间。
在客户需求层面,银行理财客户群体多为中低风险偏好,导致银行理财为迎合投资者需求对权益资产配置相对保守;在产品购买方面,与固收类等低风险产品能直接在手机银行等渠道直接认购不同,个人投资者购入高评级的权益类理财产品仍面临着柜面面签等政策的约束。
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指出,尽管理财机构近年来加大了权益投研能力的建设力度,但相较于拥有丰富的权益投资经验和成熟管理体系的公募基金等机构仍存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财公司推动理财资金入市。
网友留言(0)